患了肺结核病的患者,临床医师管诊疗、公卫医师统筹诊疗和预防、全科医师负责随访和督导,治疗流程实现全覆盖。慢病院首创的肺结核患者“三师共管”模式,不仅极大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,更将公共卫生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。
6-8个月对患者的“治疗陪伴”
“肺结核是一种缓慢发展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疾病,对人体危害极大,”南山慢病院副院长马剑平这样告诉记者,“治疗需要6到8个月的时间,患者往往不能坚持,很容易出现治疗失败、耐药等不良后果,因而对治疗过程中的随访管理非常重要。”
而随着《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》,作为辖区主要防治机构,南山区慢病院主动以“治疗陪伴”的方式,使得治疗过程无缝衔接,得到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。例如,一旦有居民患了结核病,有临床医生认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;治疗前,督导医生负责安排与住址临近的社康中心接洽,讲解生活习惯和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,疏导患者的担忧和焦虑情绪,为患者亲属朋友免费诊查被传染情况;开始吃药了,社康的健康管理师会入户评估居住环境对治疗的影响并提出建议,每日询问服药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,提醒患者及时取药、复查,直到疗程结束。
这是想象中的美好图景?抑或是对“特殊病人”提供的高价服务?不,这是南山区每一位肺结核患者都能享受到的无偿服务。
“三师共管”模式可能得到推广
慢病院相关科室负责人介绍说,“三师”指得是临床医师、公卫医师和全科医师,他们的全程介入确保肺结核患者得到最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。
临床医师管诊疗,保证患者得到优质安全且廉价的临床服务;公卫医师管统筹和预防,负责为患者提供督导点安排、健康教育、心理支持、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多项服务,并对患者在社康中心得到的随访管理服务进行质量管控;全科医师管健康管理,提供住所环境卫生和生活方式的评估和建议,对全疗程服药、复查和不良反应发生等情况进行随访管理,并将信息及时对临床医师和公卫医师进行反馈,保证各项服务的协调配合。
“现在人类已经进入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’,作为该概念的实践,‘三师共管’模式的建立一方面是治愈疾病的需要,一方面是出于公共卫生群防群治的考虑,另一方面也是我院对患者的切实关怀。”马剑平对记者表示,“肺结核将作为一个切入点,将来‘三师共管’模式还有可能将推广到其他慢性疾病的管理。”